關於作者
嘉暐 chiawei.studio@msa.hinet.net 聲音設計臨時工/ 一個文科背景的高雄人,誤闖高科技的錄音叢林

FACEBOOK 請敲here

無差別音效實驗室 http://chiaweistudio.blogspot.com

Whoosh! - watch more funny videos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reverse 再加效果 再reverse回來。 來試試吧。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職業Foley Artist..... Gary Hecker 。從1980年“星際大戰5:帝國大反擊 ” 到現在,參與了兩百多部好萊塢電影,隨便細數一下,包括了.. 羅賓漢 蝙蝠俠 28天毀滅倒數 2012 世界大戰 新月。另外,也默默的幫independent day 裡的外星人,以及 Godzilla大恐龍配音。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hissandaroar.com/ 又出第二套音效庫啦,一樣有44.1khz 16bit精簡版免費下載,要更多選擇,更高品質請付費囉。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egetable Violence from tim prebble on Vimeo.



http://hissandaroar.com/ 是一個獨立販賣音效庫的部落格,這應該是第一則關於蔬菜的音效庫發表,有44.1 16bit的免費音效下載,如果需要更多,可以花錢買中級套餐,或是高級套餐。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nom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from Michael Coleman on Vimeo.




兩分鐘左右Stuart Bowling提到學生製片收音的問題,常常覺得”拿boom會有多難?“,所以就隨便找個親朋好友來拿boom pole。
然而,boom man是很需要控制方向,方位,甚至同演員一起跳舞的,有時候,這些學生製片,直接讓麥克風擺在攝影機的旁邊,結果便是,
演員的聲音不清楚,反而攝影機的噪音非常清楚。



ps:

最後一段,貌似比較有趣:數位創作越來越蓬勃的時候,發行的權利,可能不再專屬於工作室,反而是放映端。.....(我有點不太懂)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久沒有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無病呻吟的欄目裡”,這是兩年來第一篇。
拍謝,很少這麼氣憤,但是回台灣這一年,有些現象不吐不快。

台灣過去的這十年,小弟認為,在各式影像紀錄工具越來越便利的潮
流下,越來越多人參與了一種自稱為“獨立製片”的狀態。人人都可以
拍片,成為了高尚的口號。

我為什麼刻意在“獨立製片”之前加上“自稱”二字,原因是裡頭蘊藏了
不只是良莠不齊,還有傲慢自大,以及成果焦慮的種種因素。

對於很多媒體中心之外的年輕人而言,拿到一台DV攝影機像是開啓
了一個全新的創作世界,理應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創作開端。假使能
在這些有限的器材中,發展出相對應的創作內容與邏輯,說不定也能
同1920年代俄羅斯電影發現蒙太奇一樣令人欽佩。

卻因為現代的人們,每天接受來自最高技術規格的好來塢電影,
HBO影集...等等,以及相對寡眾技術的各家台灣電視台節目,
如綜藝節目,談話節目,偶像劇..等。就覺得,自己非得把影像創作
與這些日常觀看的節目影片掛鉤,才能夠滿足自己的創作慾; 才能滿
足那些每天看阿凡達,變形金剛,康熙來了,就想賴著你...的親朋好友。
卻刻意忽略了,這當中的技術落差,必然會產生偏離技術中心的創
作者的焦慮。

舉例說,從我相對熟悉的錄音技術來看:有好多朋友拿了一台DV CAM,上頭
接了一支麥克風,就要問我他為什麼收不起來演員說話的聲音,或是為
什麼演員說話的聲音都被周圍的噪音蓋掉了?又為什麼學校攝影棚,
聲音錄起來悶悶的,主持人和來賓的聲音比例不好?

起初我很慶幸,他們願意追根究底。可是後來發現,原因往往是他們輕易
跳過了錄音科技的發展歷史,或是不在乎電影電視聲軌製作的工藝流程。
而直接用觀眾稀鬆平常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創作方法。

原因不只是,他們技術追不上而已,而是他們壓根兒的不認為,
錄音需要這些技術,這些資金,這些人力。

再者,許多混淆視聽的傳播界大大才更是有問題。小弟簡單的註解便是,
“一招半式闖天下”,
或許曾經用一支麥克風接在攝影機上,完成了一部新聞片,就覺得同樣的
規模,也能做到生態紀錄片,更可以搞定劇情片。如果說,這幫前輩下定
決心,只搞紀錄片,只弄新聞片,那自然不成問題(這反而是偏離媒體中心
的我們,最有潛力的部份)。

弔詭的是,他們又偏偏認為自己的邏輯,可以任意的套用在各式各樣的影視
作品,那就是胡謅。據說說某位傳播界大哥大聲提到,”拍版,對同步,
雙系統的現場收音是走回頭路“,我就冒火。

難道,如今電影界的朋友們,請現場錄音師來錄音都是大落後?台灣如此?
美國如此?日本如此?印度如此?大家都不知長進?

所以只要把聲音錄回DV帶,或是把聲音跟影像一起錄進硬碟,就是超級
大躍進?RED ONE只需要你把麥克風直接放在機身上,就搞定了?

那目前電影現場錄音師帶著混音器,八軌錄音機,七八支麥克風,有線的,
無線的.... 都是來添亂的嗎?

再回到之前說的,工具的便利,可以給我們更多創作的機會,
但也往往讓我們直接忽略掉這些技術及工藝流程的細節,
也更貪心,更不懂得用力思考。

或許解決之道,是讓自己對創作工具更加理解,然後合理的使用,才是好事。

建議拍拍手機短片,做做youtube實驗影片,或是積極一點到災區訪問,
這麼一來,收音好不好都是其次了。

拿DV CAM和機頭mic,就要搞『賽德克巴萊』?
連『青梅竹馬』都做不到,相信我。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facebook傳遞訊息真方便,謝謝handson大大推薦。

我個人覺得,這則影片,跟多媒體時代後的一般大眾分享的重點,

除了,“原來影片的聲音要這麼麻煩之外..”


還讓人知道,這些電影音效團隊平時帶著麥克風出門,離開錄音室,並非等同於我們拿著相機出門隨意的看,隨意的拍。
(當然,或許也有驚喜,卻顯然不是他們工作中的內容)

往往是精密的分析影片所需,細心的安排製造聲響的器具(如:火箭筒...**),來創造一個個超乎自己預期的音效檔案。

更像是科學實驗!

例如:星際大戰中的光劍,瓦利中的雷射槍,魔戒的魔獸腳步.....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市創造力教育學習系列課程 2009
於鹽埕國中
(拍攝於2009年冬天)

製作人:董巧琦
學生:李宜運 吳蕙宇 張綺珊 謝哲文
課座:陳嘉暐

Maniac 團隊協拍




PS:
現場錄音 Dutch
聲音設計 嘉暐 (這次,嘗試錄單車了!)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專訪邀請Skip Lievsay一起檢視今年的奧斯卡音效剪輯入圍名單。


阿凡達~~一個全新的世界需要建構,生物,天氣,皮膚.....

危機倒數~~ 有設計感的動態範圍,音樂的部份有很大的程度是由聲響所建構,頭罩裡的呼吸聲,有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的味道。

惡棍特工~~對白和演員的聲響很漂亮,讓觀眾能直接體驗與理解的聲音,讓觀眾很容易的放棄主觀,跟著劇情遊走。

星際爭霸戰~~ 音軌的balance做得很好,音樂和音效的比例很好。


天外奇蹟~~唯的一部動畫片,毋庸置疑的整個聲軌都由聲音團隊負責,.這讓聲音團隊有更大的信心去擺脫限制(如:現場收音軌)。例如:對白可以花更多時間,錄得更細緻,因為不需要先考慮干擾現場音中的腳步,衣服噪音等等。


總結:聲音團隊,會盡其所能,建構一個聲音風景,讓故事更可信,更流暢。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