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ART 創作工作坊
                                                                學員/陳嘉暐
◎ 如何創作?
創作能經由元素==>形式==>結構==>剪裁的過程來達成 (陳揚)。元素每時每刻都生活在身邊,隨手可得,像是每個人的生命歲月,都包含著豐沛的情節、心情、經驗、觸覺、嗅覺、視覺、聽覺…,探索自己的過程,沿途就能撿到預期的、不預期的多樣的元素(吳瑪俐)。
然而,在創作的開始往往發生難以選擇元素,或是面對眼前目不暇己的元素而懼怕。可以嘗試說出一小段故事,透過自己與他者,將故事內容的元素拆解出來,如此就握有基本的元素。再運用這些現有的元素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故事,如此組合元素的形式完全不同,便達成了一個初步的創作。(陳揚)
相同或不同元素的組合方式,可以形成多采多姿的形式種類,再替這些包含各類元素的形式放進一個結構,又進入了更複雜的創作。最後將作品裁掉不需要的部分,就是完整的作品了。
元素組合的魅力相當驚人,許多不經意說出或想到的形容詞、名詞或不經意發展出來的動作,只要注入特定的形式,就足以形成一個流暢的作品。動作的元素,可以透過身體點、線、面的發展來發現或創造,也可以藉由模擬數字、字母等等簡單的符號,讓動作的元素發生。(王孟屏)
形式與結構,同樣也早已生活在我們的四周,例如在音樂當中,就富含廣泛多樣的形式結構可供利用,以生日快樂歌為例,它的組成如下:

1. ^ 2. ^ 3. Λ 4.V

若把音符當作元素,把1當成△的形式,那麼2也同樣為△,3是△的變形,4是△的倒轉。用這個方法來拆解生日快樂歌,它的結構,就是【△+△+△"+ ▽】(陳揚)。將這個結構套入其他動作的或語言的元素或形式,就是另一個根據生日快樂歌結構產生的創作。

◎ 關於表演者
一個空間中,進入一個角色,有了一個觀眾即構成戲劇。進入空間的那個角色,由演員所表現。然而這個表現,絕不可能完全推翻掉或是離開演員本身,任何一個演員都無法做到全然的歸零,因為每個人的身上都背負著過去經驗、生理的、心理的、各自的發展與故事,不會是一張白紙,因此對於角色在演員身上的塑造,不是一個改變的概念,還是一個覆蓋的概念(王嘉明)。
劇場中,首重關係,重視空間的關係、人與空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空間中,誰的位置大於另一個位置,是空間大於人,還是人大於空間?同樣的空間中,演員所站位置的不同,產生出來的權力關係也完全不同。
關係中,尤以人和人之間最為複雜,如何精準的抓住牽動兩人互動細節的軸心,成為演員的重要功課。有一個遊戲,可以接近以上的訓練。一個演員坐在空間中,試著讓自己帶著最少的情緒,與維持幾乎無角色的狀態。由另一個帶著預設好的角色的演員,走進場中,與他互動,讓彼此在對話與動作中,找到兩個人關係上的軸心,進而共同創造關係的延展。(王嘉明)
另外,表演者(尤其是舞者)的基本功訓練,如拉筋、抬腿…等。雖然如此繁瑣與無趣,卻是幫助舞者達到許多創作目標的基本條件。「脊椎」是人類發展所有動作的核心力量來源,認識脊椎與運用脊椎,了解每個動作與脊椎運動的關聯性,足以讓表演者做到精準的動作,並保護自己的身體。(姚淑芬)

◎ 跨領域的融合
   即場藝術LIVE ART,嘗試打破既有的表演藝術形式。允許融入更多樣、更多元、跨領域的表演元素。影像,讓重視當下即表演的劇場,加入了已拍攝完成、過去的呈像,讓表演者與影像並存。但究竟觀眾吸收到的,是兩個同時發生的情節?還是要以一今一昔的態度來觀賞?另外,影像的強烈吸盤,讓演員在劇場中,如何和影像形成平衡的關係?都是影像融入劇場後,劇場表演所需面對新的難題。多媒體素材的運用,當然牽涉到科技的問題,清楚的知道各種媒材的技術原理,更能在各種情況下,正確地掌握媒材。(許淑真)
以布料的創作為例,必須了解各種材質的異同,以及各種裁切與縫製的方法,甚至是布料與身體,以及和空間的關係,才能夠利用布料接近創作的目標。(黃啟方)。
另外,有趣的是,在對一個環境的觀察中,使用不同的媒材去做記錄,影響創作者俱大。手拿著錄音機,自然注意到身旁關於聲音的一切;手拿著數位相機,便到處走到處拍;手拿著一枝筆,可能描寫出當時的心情,或是畫了張素描,或是四處拓印看到的東西。(黃怡儒,石佩玉)
即場藝術LIVE ART就是如此包羅萬象,不受限制,它能關切觀眾即場的感受,企圖讓觀眾無法以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為依據,去期待下一秒鐘會發生在表演裡或觀眾本身的事情。(卓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