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久沒有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無病呻吟的欄目裡”,這是兩年來第一篇。
拍謝,很少這麼氣憤,但是回台灣這一年,有些現象不吐不快。

台灣過去的這十年,小弟認為,在各式影像紀錄工具越來越便利的潮
流下,越來越多人參與了一種自稱為“獨立製片”的狀態。人人都可以
拍片,成為了高尚的口號。

我為什麼刻意在“獨立製片”之前加上“自稱”二字,原因是裡頭蘊藏了
不只是良莠不齊,還有傲慢自大,以及成果焦慮的種種因素。

對於很多媒體中心之外的年輕人而言,拿到一台DV攝影機像是開啓
了一個全新的創作世界,理應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創作開端。假使能
在這些有限的器材中,發展出相對應的創作內容與邏輯,說不定也能
同1920年代俄羅斯電影發現蒙太奇一樣令人欽佩。

卻因為現代的人們,每天接受來自最高技術規格的好來塢電影,
HBO影集...等等,以及相對寡眾技術的各家台灣電視台節目,
如綜藝節目,談話節目,偶像劇..等。就覺得,自己非得把影像創作
與這些日常觀看的節目影片掛鉤,才能夠滿足自己的創作慾; 才能滿
足那些每天看阿凡達,變形金剛,康熙來了,就想賴著你...的親朋好友。
卻刻意忽略了,這當中的技術落差,必然會產生偏離技術中心的創
作者的焦慮。

舉例說,從我相對熟悉的錄音技術來看:有好多朋友拿了一台DV CAM,上頭
接了一支麥克風,就要問我他為什麼收不起來演員說話的聲音,或是為
什麼演員說話的聲音都被周圍的噪音蓋掉了?又為什麼學校攝影棚,
聲音錄起來悶悶的,主持人和來賓的聲音比例不好?

起初我很慶幸,他們願意追根究底。可是後來發現,原因往往是他們輕易
跳過了錄音科技的發展歷史,或是不在乎電影電視聲軌製作的工藝流程。
而直接用觀眾稀鬆平常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創作方法。

原因不只是,他們技術追不上而已,而是他們壓根兒的不認為,
錄音需要這些技術,這些資金,這些人力。

再者,許多混淆視聽的傳播界大大才更是有問題。小弟簡單的註解便是,
“一招半式闖天下”,
或許曾經用一支麥克風接在攝影機上,完成了一部新聞片,就覺得同樣的
規模,也能做到生態紀錄片,更可以搞定劇情片。如果說,這幫前輩下定
決心,只搞紀錄片,只弄新聞片,那自然不成問題(這反而是偏離媒體中心
的我們,最有潛力的部份)。

弔詭的是,他們又偏偏認為自己的邏輯,可以任意的套用在各式各樣的影視
作品,那就是胡謅。據說說某位傳播界大哥大聲提到,”拍版,對同步,
雙系統的現場收音是走回頭路“,我就冒火。

難道,如今電影界的朋友們,請現場錄音師來錄音都是大落後?台灣如此?
美國如此?日本如此?印度如此?大家都不知長進?

所以只要把聲音錄回DV帶,或是把聲音跟影像一起錄進硬碟,就是超級
大躍進?RED ONE只需要你把麥克風直接放在機身上,就搞定了?

那目前電影現場錄音師帶著混音器,八軌錄音機,七八支麥克風,有線的,
無線的.... 都是來添亂的嗎?

再回到之前說的,工具的便利,可以給我們更多創作的機會,
但也往往讓我們直接忽略掉這些技術及工藝流程的細節,
也更貪心,更不懂得用力思考。

或許解決之道,是讓自己對創作工具更加理解,然後合理的使用,才是好事。

建議拍拍手機短片,做做youtube實驗影片,或是積極一點到災區訪問,
這麼一來,收音好不好都是其次了。

拿DV CAM和機頭mic,就要搞『賽德克巴萊』?
連『青梅竹馬』都做不到,相信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