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年前利用當兵難得的假期,帶著優待票與鹹酥雞,

相約在高雄著名的二輪戲院“和春影城“約會(好吧,也算是)。

隨意選了張曼玉和前夫阿薩亞斯聯手合作的作品<<錯的多美麗>>(Clean)進入戲院。

卻意外,經歷錯得更美麗的<<放映師的Remix>>。



那天,我們刻意提前十分鐘進場,只為了能在看電影前,好好享受熱騰騰的午餐。

當時,廳裡放著某個舊時代的西洋歌曲(我對西洋音樂的知識貧乏)。

我們就在西洋音樂的陪伴下,找到了後面第三排的位置坐下,開始用餐。

和春換片時一貫都有這樣的“背景音樂“相陪,

通常是由放映師自行選擇的。(當天沒聽到曖昧還是大舌頭,我還覺得很慶幸。)



在<<錯的多美麗>>開演前,音樂的最後一小節剛好結束。

接著燈光緩緩Fade out,不囉唆,電影直接開始。



可是,音樂卻在一個不太自然的時間點,Break in。

啊,又是一首我不熟悉的西洋老歌。

半分鐘後,電影片頭和“這首有歌詞的西洋老歌“漸漸找到一種和諧的關係

,令我開始放下心來,靜待導演的創意。牙籤也慢慢回到熱騰騰的鹹酥雞紙袋。

又過了一會,在張曼玉出現之後,這樣的趣味逐漸令人不安。

因為所有的現場聲音都不見了,連對白都沒有,音樂卻還是繼續哇啊哇地唱著。

我當時心想,這可能會是2005年相當大膽的作品,是不是企圖要向默片時代致敬呢?



這般詭異的觀影氣氛,就在這首歌唱到間奏,B段歌曲重新回到戲院立體聲音響的中心位置哇拉哇拉之後

,我前方的觀眾們開始議論紛紛了,

接著大夥一一回頭,望向後頭唯一有日光燈閃爍的小窗口。

觀眾的鼓噪聲此起彼落時,最後一排的先生,起身拍拍了窗口。



音樂倏地結束在莫名其妙的切點,不過卻意外,讓觀眾的聲音一塊也Fade out了.

"瞬間的靜默啊“,Amazing!



接著影片嘎然停止,數秒鐘後,真的“錯的多美麗“與原始的聲音軌重新播放。

當時我想不只放映師鬆了一口氣,觀眾也鬆了一口氣。



這個奇妙的經驗,意外證明了,有聲電影做為一個大眾熟悉的媒體,

其中聲音與影像的關係已經自然地在電影歷史中形成了觀眾固定的期待。

我們會對不自然的聲音影像搭配,產生立即的懷疑,完全不需要經過任何專業的電影語言訓練。



這個例子同時也呼應了,Michel Chion 對聲音在時間流動中限制的闡釋,

他認為,"聲音無法在電影中絕無止盡的說著自己的語言,無顧於在同樣時間流動中的影像。

影像(visual cut)隨時都會進入觀眾的認知,自行與聲音產生關連。"

聲音在電影裡,即使有廣泛而有趣的應用,卻終究逃不開影像的對應。

電影聲音,是在這個限制中,發展關於“影音關係“的創意。

假使電影的一開始有個五分鐘的黑畫面給聲音設計師去創作,

即便這一整串的聲音如何豐富有趣,它還是必須在五分零一秒的影像上被賦予它在電影敘事上的意義。

只因為觀眾身處在一個叫做電影院的地方,觀賞一種叫做電影的媒體。



如果放映師有權力重新現場玩弄即興的音樂搭配,當天的看電影就不只是看電影,

當天的<<錯的多美麗>>,也得改名了。因為這個形式,離開了大眾對電影作為媒體的既有框架。

有人會說這是表演, 有人會說這是無聲電影的現場演奏....等等等。


雖然不是熟悉的觀影享受,但是,<<放映師的Remix>>,錯得多美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dierw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